第五届广州国际肿瘤学会议开幕: 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本报讯 12月1日,由广东省抗癌协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美中抗癌协会、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癌症》杂志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广州国际肿瘤学会议暨第一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年会”在绿意盎然的羊城广州召开。
经历既往4届会议的铺垫与积累,“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已经成为广州国际肿瘤学会议的主旨。本次为期3天的会议,邀请多名中外院士、200余位国内外肿瘤专家出席、参会演讲;通过全体大会、国际专场、学术报告,壁报讨论等环节,为2000余位从事肿瘤学研究和防治相关工作的参会学者,提供展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图 大会优秀论文颁奖)
开幕式上,颁发“USCACA-NFCR Scholar Award”表彰在肿瘤基础与转化医学领域研究表现优异的青年学者,本届获奖学者为天津癌症中心高松博士,中山大学周建华博士,复旦大学周祥博士。同时,会议还颁发大会优秀论文奖。
12月2日和3日上午的两个主会场发言作为会议的“重头戏”邀请多位中外知名学者,分享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与观点。
(于金明教授)
于金明院士提前与与会者分享了他即将在WCLC 2016上关注的内容——精准放射治疗。于院士从放射治疗的远隔效应,放射与免疫靶向治疗结合的临床前试验结果,联合治疗的潜在前景与可能机制,以及放射、靶向联合治疗的临床研究等角度探讨了肿瘤精准治疗的话题。同时他还提出,肿瘤治疗的成本价值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王存玉教授)
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王存玉教授受邀进行题为“Molecular and Epigenetic Control of Tumorigenic Potentials of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Stem Cells”发言。王教授研究团队的工作发现, KDM3A/B蛋白通过调节Wnt/b-catenin介导的转录,在表观遗传学层面影响肿瘤干细胞功能,参与肿瘤耐药机制。针对这一通路的“精准打击”或将成为癌症治疗的潜在靶点。
来自美国Wake Forest Baptist综合癌症中心的张微教授曾作为重要学者参与全球癌症基因图谱项目(TCGA),本次会议他带来的报告是关注在TCGA结直肠癌数据中发现的1p36缺失所带来的MIIP蛋白功能障碍。张教授团队及其合作团队发现,MIIP作为潜在的新型抑癌基因,可能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其与患者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敏感性的相关性,是一个正在探讨的话题。
詹启敏院士受邀进行题为“食管鳞癌基因变异研究与临床诊疗”的主题演讲。詹院士从精准癌症治疗切入,认为精准医学需从4P(Prediction、Prevention、Personalized、Participation)角度深入推进,并以食管鳞癌相关研究为例,勾画了从基因突变谱到临床表现与治疗反应等相关性的探讨。
林东昕院士、徐瑞华教授、曾益新院士等学者也就各自关注领域,进行大会分享。同时,会议还设有十五个分会场,关注各癌种治疗的重点与热点。